SheepChef Blog
何時までも夢へ求めてる
SheepChef Blog

药物滥用,跨性别,抑郁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

各位好,这篇文章写于2023年伊始之际,笔者在开头先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。开门见山地说,在这篇文章中,笔者想要谈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——青少年对各类处方或非处方药物的滥用,对性别认同的偏差和抑郁症频发的问题,以及这些问题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联系。

在本文的开头,笔者有必要先声明一点,即这篇文章并不是针对一部分青少年的”缴文“。本文的文眼不是声讨那些已经身陷心理疾病中的不幸的青少年,而是就当下的现象进行分析,并最终得出笔者个人的结论。这篇文章将基于笔者的第三者视角来论述。

右美沙芬,止咳药还是毒品?

很遗憾,右美沙芬曾经是止咳药。

右美沙芬是一种强效镇咳药,它与阿片类药物不同,没有生理成瘾性。因此,右美沙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作为一种镇咳药而广泛使用,直到一群青少年开发出了它的另外一种用法。

特别提示

笔者不论过去,现在,还是将来,都不会滥用药物。请各位读者洁身自爱,不要误入歧途。

对于一般患者而言,右美沙芬每天吃40mg就足以镇咳,用药片剂型举例说明的话,这大概是3片药的剂量。然而,对已经上瘾的青少年来说,通常的单次服用量是20~40片,相当于一口气吃好几板,甚至好几盒药片。在极个别案例中,剂量甚至能达到100片之多。难以想象,这类人服用右美沙芬时,是如何将眼前堆成”一座小山”的药片吃完的。

右美沙芬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,与此同时也有一定的中枢神经抑制功能,因此药物服用过量后的人会神志不清,出现幻觉,兴奋冲动。

“ 右美沙芬属于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……使用过量时,可产生与……K粉类似的药理效应。滥用后可出现……注意力不集中、大脑空洞感、口齿含糊、兴奋冲动、醉酒样、心情愉悦欣快等体验。

——广州华佑戒毒医院

大量服用右美沙芬虽然能给人带来快感,但是其副作用不容小觑。由于右美沙芬有中枢神经抑制功能,大剂量服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。此外,由于右美沙芬主要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,大剂量服用还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和肝衰竭。大剂量用药后,停药时则会出现坐立不安、头痛、头晕、失眠、流涕等戒断反应。

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,右美沙芬上瘾多见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。这部分人上瘾大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大,以及不够及时的心理治疗。笔者在网络上也接触过几位类似的青少年,他们在现实当中都是普普通通的学生,与他人并无异样,升学压力大却无处宣泄是导致他们服药的主因。

2021年12月,中国国家药监局将属于非处方药的右美沙芬转列为处方药,然而这仍然小看了青少年们的渠道,部分懂外语的人甚至联系了外国人从国外代购药品,通过国际快递寄到中国国内。

笔者认为,比起对药品本身加以管制,社会更应该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。在中国国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同时,绝大多数青少年课业繁重,无暇顾及自身心理问题,部分青少年因为家庭变故而得不到应有的关爱,种种不利因素叠加,最终结出了恶果。

笔者认为,一味对药品加以管制,是饮鸠止渴的做法。世界上药物千千万,总能再发现一种类似的药物。在最坏的情况下,这甚至可能促使青少年吸食真正的毒品——走上一条真正的不归路。当然,适度地对此类药品加强监管也是必要的,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“嗑药死”这种惨剧的发生。

社会应该行动起来,釜底抽薪,而不应该让右美沙芬成为压死骆驼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
如何看待跨性别者?

LGBT,这是一个新型的术语,用来指称女同性恋者(Lesbians)、男同性恋者(Gays)、双性恋者(Bisexuals)与跨性别者(Transgender)。

温馨提示

LGBT人群与你我一样,都是普通人,请勿以歧视的眼光看待之

本文聚焦LGBT中的”T”,即跨性别者。这类人群常常需要使用多种激素和药物,包括但不限于雄激素,雌激素(雌二醇),抗雄药物(螺内酯,抗雄激素,醋酸环丙孕酮),孕激素,睾酮等。也因此,有关激素的药物滥用时有发生。

笔者不是跨性别者,因此很难理解跨性别者的心理。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或性别表现与他们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同,但造就这一“不同”的原因尚未有定论。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将跨性别者诊断为“性别认知障碍”,而现存的大部分研究认为跨性别心理是一系列心理现象共同造就的。

一份”性别认同障碍“的诊断书

现实中,跨性别者在社会上处于明显的窘境,饱受他人的歧视,因此通常不得不隐藏其跨性别者的身份。从社会学角度来说,社会上的群体会有意识地排斥”异常”的个体,导致这些”个体“被边缘化,也因此,LGBT群体有时也被称为“边缘人”,其在就业,升学等方面被区别对待。

医学上,跨性别的最佳时期是在9到15岁,即青春期。这很难让人不怀疑跨性别者的心理中是否存在冲动和猎奇因素,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,这种情况占了大多数。

部分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人士认为,跨性别者所做的努力是徒劳的,并以此为论据来反驳跨性别者存在的合理性。这种观点也是现今反对跨性别的最普遍的观点之一。

“ 从我观察的案例来说,吃药没有将男性跨性别者变成女人,而是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不男不女态,完全不是自然健康的女人,也不是男人。所以吃药没什么用,反而有点副作用,毕竟是激素药物,可能有毒性。个人建议,为了您的健康和钱财,避免以跨性别的理由吃药。不如接受自己的身体和期望的差距。当然这并非易事,但吃药也是无济于事的逃避而已。”

——中国科学院大学某基础数学博士(知乎)

一份中国的调查报告显示,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别孩子,近六成的跨性别者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,几乎所有可能或确定被父母或监护人知道身份的跨性别受访者,都受到过原生家庭的暴力。其中,超过四成的跨性别者在遭受父母或监护人的暴力后,没有进行任何求助,一部分跨性别者还被家人强制送进医院或其他机构接受矫正治疗,变相剥夺了自由。

笔者认为,现在跨性别者的人数激增,而且多是未成年人的现象绝非偶然。这侧面反映出了青少年群体目前面临严重的,通常由学业压力,家庭变故,被虐待或恶语相向等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。这些心理问题不会因为大多数人反对跨性别者而自动消失,反而会变本加厉。极端情况下,部分跨性别者因为饱受歧视而选择自杀,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。

那么,笔者是否支持跨性别者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笔者基于公序良俗和大多数人的观点,倾向于将跨性别心理认作一种心理障碍,但笔者对现存的跨性别者不会持歧视态度,因为歧视对解决跨性别者的心理问题不会有任何帮助,反而可能会导致其义无反顾地走向极端。

可能有人要质问,难道”大多数人的观点“就一定正确吗?这看似是一种”诉诸主流“的诡辩术。

但现实不容笔者诡辩,统计数据不会骗人,它们都在揭示一个社会的普遍现象——边缘化——跨性别者现在正在被主流(主流社会、主流人群、主流意识形态、主流文化、主流经济等)所排斥,所不包容。这种边缘化通常会带来悲剧,但要通过改变社会主流来避免边缘化是非常困难的,很多时候只能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做出改变。笔者认为,社会应该帮助跨性别者解决心理问题,而不是通过歧视来迫使其”就范“,但是现今社会的普遍冷漠,人与人之间友情和亲情的普遍缺失正在不断地将这个问题推向深渊。

跨性别者需要社会的关爱,在此呼吁各位对跨性别者减少一分歧视,多一分理解。相信在社会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,跨性别者的心理问题最终会烟消云散。

吃药治抑郁症有用吗?

毫无疑问,抑郁症也是困扰当今青少年的又一大心理问题,但与前两个不同,抑郁症是一个明确的精神疾病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是一种比较“玄学”的疾病。

由于目前抑郁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因此,诊断抑郁症主要依靠对患者的全面评估,再根据其临床表现、病程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,在排除物质、药物或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抑郁障碍后,诊断该病。

——百度健康医典

医学专家们在这个”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“的抑郁症上建立了一套系统,完整的评价标准,用以确定患者是否得了该病。医药领域也出现了不少”抗抑郁“的精神药物,但遗憾的是,这些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。

用米氮平举例,它是一种镇静剂,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,亦被用作安眠药。

“ 米氮平可以改善使用者的情绪、提升幸福感、促进睡眠和增强食欲,同时也能减少紧张感。但除了这些好处外,该药物也会产生各种负面和潜在的有害影响,例如体重增加、嗜睡、腹痛、便秘、呕吐、腹泻、身体疼痛、注意力涣散、梦魇,增加自杀风险,行为变化等。 ”

——Addiction Center

抑郁症的已知病因十分多样,包括但不限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(如重大的突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的负性生活事件),童年经历(比如儿童期双亲丧亡,儿童期缺乏双亲关爱、受到虐待、长期处于生活相对封闭的环境等),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戒断等。

米氮平并不是治疗抑郁症的“神药”,并不能”药到病除“。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来说,再好的药也比不过社会上其他人对抑郁症患者的关心,理解,支持和接纳。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的有机组成部分,抑郁症则好像是给一个人套上了密不透风的”盔甲”,令他人难以捉摸。因此,渐渐地,社会开始自发地边缘化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,殊不知这么做会让他们的“盔甲”更加厚实,更加难以击破。

科学地说,抗抑郁药物是”有效“的,然而却少见仅仅吃药就治好了抑郁症的案例。笔者并没有否定抗抑郁药物的有效性,它的有效性通常都经过了严谨的科学论证,不容质疑。但抗抑郁药物并不是万能的,抑郁症也不是一个仅靠吃药就能彻底治好的疾病。

” 得了抑郁症只吃药可以得到临床痊愈…..在临床上,除了药物治疗以外,最好建议联合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,特别是心理治疗,以认知行为疗法,家庭治疗,人际关系治疗为主。在临床上一线推荐的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疗法,帮助患者识别自动化想法,重建认知体系等方法。 “

——刘强 (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)

有人说,每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。我们不应过于信奉药物的功效,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前,使用再好的精神药物都只是”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“,做不到釜底抽薪,更达不到化解心结的效果,反而可能招致心魔的变本加厉。

此外,倘若米氮平落入了未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之手,则会毒害这些健康的青少年。它们如同右美沙芬一样,通过快感诱使青少年滥用它们,将健康的青少年拖入药瘾的深渊。

回到标题中的问题,吃药治抑郁症有用吗?答案不言而喻。

尾声: 青少年的心不是铁打的,需要“温柔对待”

中国国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缺失,在青少年中也鲜少有人会主动前去心理咨询。

许多公办学校的“心理咨询室”成为了摆设,此外,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压根不曾有过“心理咨询室”。

笔者观察到了这个令人遗憾的事实,与此同时,也为那些身陷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感到惋惜。

在心理问题出现的早期,青少年鲜少会表现出异样,但是这份不稳定因素会日积月累,最终在某一天爆发,酿成事故乃至惨剧。2020年4月13日,江苏省无锡市,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,经抢救无效后死亡;同年5月6日,陕西省西安市,一名9岁女孩上网课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从15楼跳下;同年6月19日,湖南省长沙市,一名16岁男生因被老师质疑考试作弊,从5楼纵身跳下…..

无数的惨剧告诫着笔者,同时也告诫着人们,许多青少年的内心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。

在这个越来越自私的社会中,仅仅一个人的死又算得了什么呢?看见一个青少年自杀的案例,袖手旁观的家长们或许会看着手机屏幕叹口气,或许会和自己家的孩子在茶余饭后偶然谈起这件事,亦或什么也不说,什么也不做,仅仅在心中祈祷一下,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不要遭遇这种事,但谁又能确保下一个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呢?“老谋深算” 的家长们心中也没谱。

面对心理问题,束手无策的青少年没有外援,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自己。他们通常会将压抑的心理诉诸各种药物,以此获取短暂的快慰,快慰烟消云散后,一切就像是一场梦。青少年便不断地用这种“梦”来欺骗自己,直到再也招架不住,心理崩溃的那天。

笔者认为,青少年的心不是铁打的,需要“温柔对待”。这并不是危言耸听,因为心理问题就在我们身边——可能是一个诡异的眼神,可能是一句冲动的话语,也可能是一副忧郁的面庞。不要等到木已成舟,为时已晚的时候,才想起来后悔。

愿世间再无心病。

4.7 6 投票数
文章评分
感谢您一直阅读到本文的最后!
如果您觉得本文写得不错,欢迎您转发支持我们。
# # # #
首页      综合      药物滥用,跨性别,抑郁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
Avatar photo

SheepChef

文章作者

Webmaster
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2 评论
最新
最旧 最多投票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baig

而且,现在的心理咨询室搞形式,家长顽固的思想,认为这不是病。,他们这种做法会影响一代一代传下去。如果真的生了孩子,要对下一代负责,不重演上一代的悲哀。

baig

确实,🤐可是家长认为忧抑郁症就活得太自由了,没事干,他们采用给孩子劳动方式,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。

SheepChef Blog

药物滥用,跨性别,抑郁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
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青少年对各类处方或非处方药物的滥用,对性别认同的偏差,和抑郁症频发的问题,以及这些问题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联系。
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
2023-01-03